预制菜行业背景

概念

  • 广义上预制菜是指对农、畜、禽、水产品等原料进行前期处理后,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后所制的成品或半成品。
  • 按照生产工序,可以将预制菜分为净菜、半成品菜和成品菜三类;按照加工的深浅程度,可以按加工由深至浅的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类,狭义上理解预制菜指的是指即烹食品和即热食品。

image-20220622171536873

行业分析

(1)政策环境

预制菜行业政策的主要方向是食品安全、营养结构、食品加工技术和物流数据化,国家对于食品加工行业的关注度非常高,出台了一些列食品加工业政策,营造食品工业良好环境,有助于加强预制菜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行业内审批工作作出规范化建议、有利于行业内各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是针对食品安全作出规范,保障营养结构;

三是对科技技术发展支持,提升物流数据化进程,形成可追溯的冷链物流网络;

四是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未来预制菜行业趋势关键词是"绿色食品"和"数据化冷链",未来市场规模将会向着万亿级别市场发展。

image-20220622223157531image-20220622223226548

(2)市场环境

测算2021年行业规模2400亿,2025年行业有望扩容至近4800亿,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8%。根据艾媒咨询测算,2019年预制菜行业规模约为2445亿,其中B端1956亿,C端489亿,B端占比为80%,预计2023年预制菜行业规模将达5165亿。申万宏源证券公司对预制菜行业的规模及空间进行了测算。其中关键假设如下:

1)餐饮行业保持往年常态化下近双位数增长态势,假设期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8%;

2)2B连锁化率加速,人力成本继续上行,推动2B预制菜渗透率由2021年20%提升至2025年25%

3)企业加大2C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C端规模加速扩张,占比提升

测算得到2025年预制菜行业规模具有近翻倍的空间,2021-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18%

image-20220622225548395

大致可以将预制菜相关企业分为 6 类:

(1)传统预制菜企业,扎根预制菜行业多年,生产销售经验丰富,自研产品能力较强带来更高毛利空间,是目前行业的主力军;

(2)速冻企业:从流通渠道起步,常见于各类超市、商超,在终端品牌力强,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销售网络完善,渠道分销能力强;

(3)农林牧渔企业:上游企业具备原材料优势,供应稳定,可凭借其已有的 B 端渠道布局,并拥有规模化生产能力;

(4)生鲜零售平台:零售平台产品丰富,拥有 2C 客流量,受众人群与预制菜C端消费者更匹配,企业可利用大数据优势了解消费者需求,把握终端偏好,可要求上游供应商贴牌生产;

(5)餐饮中央厨房:优势在于线下门店经营,品牌知名度更高,具备强大的消费群体基础,对终端消费偏好更加敏感,对客户需求把控能力更强;

(6)餐饮供应链平台:提供预制菜供应链服务,一般针对 B 端,研发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采购运输能力齐全,采用规模化采购,建立信息化配套体系。

image-20220622230021722

(3)社会环境

①预制菜满足餐饮企业降本增效之需

餐饮企业成本压力高升,急需预制菜降本增效,据艾媒咨询显示,餐饮企业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由2015年23721家增至2020年38238家,预计2023年可达50384家。据辰智餐饮显示,我国餐饮连锁率已超35%。但在连锁化过程中,餐饮企业仍面临“三高问题”。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除三项费用外,餐饮企业各项成本占比前三是原料进货成本、房租及物业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占总营收72.45%。

image-20220623091105849

img

预制菜省去原料采购、初加工等过程,能够减小企业对厨师的依赖,节省后厨面积,降低人工和租金成本。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通过中央厨房完成成品或半成品制作,可以节约80%从业人员。以美团一份20元快餐为例,使用预制菜与直接购买食材相比总成本下降0.4元,主要由于人工成本下降0.8元,房屋租赁成本下降0.4元以及能源杂费下降0.2元。此外,预制菜在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模式下,能够提升出餐效率,保证餐品口味和品质稳定性。因此,越来越多餐饮企业通过布局中央厨房或者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合作引入预制菜。国内超过74%连锁餐饮品牌已自建中央厨房,60%餐饮品牌开始使用预制菜品。

疫情期间“懒宅经济”加速发展,预制菜需求大幅增长。

“懒宅经济”随互联网兴起而发展,QuestMobile研究院数据显示,“懒”人群用户规模从2015年的6076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13551万人,3年CAGR为31%;“宅”人群用户规模从2015年的76298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83498万人,3年CAGR为3%。2020年疫情影响下,居民外出意愿降低,刺激“懒宅经济”发展。艾瑞咨询显示,33.8%居民2-3天外出一次;30.2%居民4-5天外出一次;1天外出3次以上的居民仅占1.9%。

由于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渠道为居民提供配送到家服务,能够满足居民宅家需求,居民消费习惯发生改变,线上消费需求高增,“懒宅经济”加速发展.

疫情后 50%以上居民每周做饭频率在 5 次以上71.9%用户购买预制菜目的是节约时间

image-20220623092056851

(4)技术环境

冷链物流迅速发展,稳固预制菜供应基础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增长迅速,冷链物流设施逐渐完善为预制菜供应配送稳固基础,主要表现:

  • 行业规模逐年上升。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5年冷链市场规模仅为1800亿元,预计2023年突破7000亿元,8年CAGR为19%。

  • 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迅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由2014年7.59万辆增长至2020年27.5万辆,6年CAGR为23.9%。3)冷库容量迅速提升。中商产业研究院显示,我国冷库容量由2017年4775万吨增至2020年7080万吨,3年CAGR为14%。

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

1)冷链渗透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冷冻食品冷链渗透率为66%,而美国、日本已达80%-100%。

2)冷藏车占货运汽车比较低。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比仅为0.3%,远低于美国1%、英国2%和德国3%。

3)人均冷库容量较低。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远低于美国69%、德国49%和英国27%。因此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设施和技术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预制菜运输半径受限、品牌区域性等问题。

image-20220623133541065

原辅料产量稳健增长,预制菜上游供应稳定
  • **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维持在6.6亿吨-6.7亿吨;蔬菜产量呈小幅上升趋势,从2016年6.74亿吨增至2020年7.49亿吨。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5-202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15年63%提升至2020年71%。随着农业机械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将逐步走向自动化、智能化。

  • **牛羊出栏量稳步上升,禽畜养殖走向规模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牛羊出栏量分别从2016年4265万头、30005万头增至2020年4565万头、31941万头。随着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出栏量下滑放缓,2020年出栏量恢复至52704万头。中国农业农村部显示,2020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67.5%,相比2015年提高13.6%。

  • **水产养殖量呈增长趋势,加工以冷冻品为主。**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水产养殖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4年4748.41万吨增至2019年5078.07万吨。水产冻品为水产主要加工品,2019年加工量为1532.3万吨,占比达71%。

  • **调味品产量稳步增长,为预制菜提供稳定辅料。**作为预制菜制作辅料,调味品起到增香添味的作用。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调味品产量稳步提升,预计由2016年926.2万吨提升至2021年1785.4万吨,5年CAGR为14%,为预制菜口味调制提供稳定辅料。此外,复合调味品作为新兴调味品具有标准化、效率化特点,能满足预制菜标准化制作需求。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复合调味品产量由2016年43.08万吨增长至2019年71.1万吨,3年CAGR为18%。

行业特点

(1)餐饮行业格局分散,缺少头部企业

由于餐饮细分品类多元,地域化特征明显,口味多样化,导致餐饮产品标准化难度高,并且预制菜在我国起步较晚,冷链物流技术支持较少,种种原因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程度尚低、规模化企业较少。头部企业规模也仅 10 亿左右,中小企业规模在 3000-8000 万元之间,还有众多百万级别的区域性小厂,行业格局较为分散。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我国预制菜行业 CR10 仅 14.23%,其中市占率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厦门绿进(2.4%)、安井食品(1.9%)、味知香(1.8%)。

image-20220623220115991

####(2)需方口味具备区域性,供方受限配送半径,企业地域性特征显著

**从需求端看,**我国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口味偏好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因此起源于某一地区的预制菜企业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标签,跨区经营常伴随一定挑战性。

**从供给端看,**多数预制菜产品对产品新鲜度有较高要求,非常依赖于冷链运输,配送半径受限于物流成本及供应链网络。

由于供需双方都呈现一定区域性特征,预制菜的辐射半径有限,目前我国预制菜企业分布多呈现显著区域性特点,专注在各自区域/品类发展,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成长及经营难度相对较大。

image-20220623223230696

(3)全行业步入增量发展快车道,赛道热门

  • 增长空间:据 Statista 测算,2021 年全球/我国/日本/美国即食菜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0.1/8.5/23.1/14.1kg,人均消费金额分别为62.6/76.7/489.7/80.59美元,我国预制菜在消费体量及金额上都具备提升空间;

  • 资本角度:资本热潮追逐下新参与者加速入局,参与者角色众多。2013 年至 2021 年,预制菜行业共发生 71 起投融资,披露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项目约42个。从融资时间来看:2020年起预制菜进入投资高峰期,2020年和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

(4)疫情加速C端市场消费者教育,供应链具备优势的厂商竞争力提升

  • 需求端:由于今年来疫情多点开花,我国多地受政策管控。C 端消费者由于减少外出就餐,B 端餐饮需求转移到 C 端餐桌;而预制菜肴由于具备菜品还原度高、操作难度低、简化烹饪步骤等诸多优势,吸纳了部分由餐厅就餐转移而来的需求,因此疫情之下预制菜肴 C 端市场消费者教育得以迅速推进,利好长期 C 端市场的渗透率提升及市场扩容。
  • 供给端:疫情之下厂商面临生产和供应两方面的难题,单厂而受管控难复工的厂商、完全依赖三方物流的厂商或因生产及物流限制而难以维持产品供应。因此生产受限小、供货渠道顺畅的厂家或能够侵吞缺货厂商的市场,实现短期内的份额扩张;全国化布局、供应链具备优势的厂商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

渠道特点

(1)市场教育成熟,餐饮连锁化加速B端渗透,不同规模预制菜需求各异

预制菜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二三十年间已完成对 B 端市场的充分市场教育,已基本形成预制菜能够解决一系列餐饮业难点的行业共识,如提产提效、缓解人力缺失、降低总成本、多元化菜品组合、提高出餐速度、提升菜品稳定性等

据美团数据,2021 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 18%,而美国和日本的餐饮连锁化率分别达 54%和 49%,中国较成熟市场有较大提升空间,且疫情之后小店出清有所加快,行业向连锁化方向发展。连锁餐饮连锁化的进程也带来了更强劲且更稳定的预制菜肴需求。

不同规模餐企的预制菜肴产品需求:

  • 小型规模餐企:需求集中于非定制化标品,追求产品性价比及丰富度
  • 中等规模餐企:需求集中于非定制化或定制化标品,追求性价比及稳定性
  • 头部品牌餐企:需求集中于定制化非标品,对厂商研发力及产品稳定性要求高

(2)C 端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分布较为集中

预制菜 C 端市场仍处于导入期,虽然疫情催化了预制菜 C 端消费者教育,但长期的复购习惯培养和渗透率提升仍需时间。

image-20220626174850277

C 端产品定价尚处中高价位段,渠道费用高企仍待破局

渠道费用来源于配送端的冷链成本,以及终端线下商超卖场、线上直播坑位费等

C 端市场扩张对渠道网络具有较强依赖性;

产品品牌力是在 C 端扩客的关键。渠道方面,预制菜厂商需精耕渠道销售网络,包括:

1)持续拓宽销售网络的覆盖广度,不断扩充销售团队;

2)提升销售人员服务和营销水平,提高单员销售能力。

品牌力方面,厂商需要:

1)持续丰富品类和口味丰富度,不断提升产品力;

2)针对各渠道的特点设计对应的营销打法,提升复购率及品牌知名度,助推品牌力建设;

3)敏锐洞察市场需求风向,及时发掘适销对路的大单品

总结:C 端竞争壁垒:渠道力和品牌力的竞争